2011年同等学力经济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我国2010年第一产
业增加4049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这意味着,
2010年我国为397983亿元。
A、实际国内生产总值B、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C、实际国民生产总值D、名义居民可支配收入
2、已知某完全垄断厂商的产品需求函数为P=12-0.4Q,总成本函数为TC=0.6Q2 +4Q+5,
可求得垄断者。
A、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是10
B、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是8
C、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边际成本是16
D、所能实现的最大利润为11
3、古典汇率决定论包括。
①购买力平价理论②利率平价理论③国际借贷理论④汇兑心理理论
⑤铸币评价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国际收支表的经常账户包括。
①货物②服务③收入④经常转移⑤国际头寸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研究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直接影响。
不过,以下不属于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
①增长效应②排挤效应③财务效应④储蓄效应⑤组织效应⑥消费效应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6、财政支出持续增长趋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许多经济
学家研究了这一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理论。以下通常被用于解释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
①政府活动扩张论②梯度渐进增长论③经济发展阶段论④官僚行为增长论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
7、狭义的外表业务是指。
A、存款货币银行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B、存款货币银行运用其所吸收的资金的业务
C、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责总额的业务
D、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责总额,但却会产生风险的业务
8、华盛顿共识秉承了。
A、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
B、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
C、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思想
D、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等产量线
2、货币工资刚性
3、所有权特定优势
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用基数效用论说明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阐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3、试用图形解释“三元悖论”的含义。
4、简述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这两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作用过程及
各自特点。
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
的原则。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等产量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
合的轨迹。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同样数量的产品可以由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
合去生产。
2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
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后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
币收入的幻觉。
3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
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
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4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支出的对称,这类公共支出形成的货币流,
直接对市场提出购买要求,形成相应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转移性支出(transfer
expenditure)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
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
分配活动。
简答题:
1用基数效用理论说明消费者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①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
②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
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若MU/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MU/P<λ,消费者则选择
消费货币。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
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
货币的边际效用。
③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
数量也会随之变动(减少)。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通货膨胀成因:
(1)直接原因: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
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
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②成本推动。即由于提高工资或市场垄断力量
提高生产要素价格致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③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
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④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⑤预期不当。即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人们对
通货膨胀预期不当而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⑥体制因素。由于体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货膨
胀。
治理:
(1)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
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
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
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
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
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
短缺商品的生产。(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
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3用图说明三元悖论;
图一
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原则指出,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
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三元悖论”原则可以用
图1来直观表示。“三元悖论”是指图中心位置的灰色三角形,即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
如果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没有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如果要维护货币政策的完全独
立,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如果要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兼得,则必
须实行资本管制。也就是在灰色三角形中,三个角点只能三选二。
4税负转嫁的条件;
一般地说,税负转嫁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条件:
一、商品经济的存在
税负转嫁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换的存在,就不会有
税收负担的转嫁。因此,商品经济是税负转嫁的经济前提。从历史上看,在以自给自足为基
础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产品一般不经过市场交换,直接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在这个时
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国家征税主要是课自于土地及土地生产物的税收,这部分
税收只能由土地所有者负担,纳税人不能实现税负转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通过货币形式表现为价格,商品交换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为商
品和商品流转额的征税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同时也为商品课税豹转嫁提供了可能,商品课税
也迂回地或间接地通过价格助变动实现转嫁。
二、自由定价体制的存在
税负转嫁是和价格运动直接联系的,一般是通过提高铭货的售价率压低进货的购价来实
现的。其中,有些税种的税负可以直席通淳价格的变动实现转嫁;有些税种的税负是通过资
本投向的改变,影响商品供求关系间接地通过价格的变动实现转嫁。无论采取哪种转嫁形式,
都依赖于价格的变动。因此,自由定价制度是税负转嫁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由定价制度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行定价
的价格制度。价格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政府指令性计划价格制度、浮动价格制度和自由
价格制度。在政府指令性计划价格制度下,生产经营者或其他市场主体没有自己的定价权,
价格直接由政府控制,纳税人不能通过价格变动实现税负转嫁。在浮动价格制度下,政府确
定商品的最高限价或最低限价,在浮动幅度范围内,生产经营者和其他市场主体有一定的自
由定价权,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税负转嫁。在自由定价制度下,生产经营者和其他
市场主体完全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定价,税负可以实现转嫁。
论述题
1.存款准备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内容的程序特点;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
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
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1.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对象。
存款准备制度一般适用于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但各国规定的缴存对象不尽一致。
2.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范围。
存款准备金计提范围指的是银行的各种负债,主要是各种存款。
3.规定可作为存款准备资产的项目。
作为存款准备的资产一般只能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4.规定存款准备率和允许变动幅度。
各国对法定存款准备率均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具体做法上差别很大,目前许多国家对不
同类别的存款都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的期限越短,其流动性越强,所以应规定较高
的准备比率;反之,对期限较长的存款,存款准备率可相应低一些。不少国家还对不同规模
和不同地区的银行规定不同的准备比率。一般说来,银行经营规模较大,所处地区的经济环
境较好,规定的准备率就比较高;反之则较低。也有国家采取统一的准备比率。中央银行还
对法定存款准备规定允许变动的范围,中央银行可在这一规定范围内改变准备比率。有的国
家则规定存款准备率的最高限度。
5.规定准备金计提的方法。这里包含着两项内容:
一是如何确定应提准备金的存款金额。目前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较普遍地采用按平均存
款金额提取准备金的办法,即在调整时间(如旬或月)内按商业银行逐日存款全额的平均额计
算应缴数额。在调整期内,商业银行不必持续不变地符合准备比率,只要期内的平均数额能
达到应缴数额即可。
二是如何确定计提准备金的时间。即应提存的准备金是以何时的平均存款余额为基准。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之间要不要存在时差。目前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各国的做法也大
相径庭,以美国为例,联储规定交易存款的准备金有两天的时差,其它存款的准备金有两周
的时差。也就是说,应提存的准备金是以两周前14 天的平均存款余额为基准计算的。这种
做法的好处在于,商业银行若发现准备金不足,可以有相当时间设法调整。但也有学者认为
这种做法对于货币供应量控制的精确度不利。
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
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根据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差异,它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
政策。所谓广义的公开市场政策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
量有限,因此,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外,还买卖地方政
府债券,政府担保的证券,银行承兑汇票等。而狭义的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主要买卖政府公债
和国库券。
公开市场政策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主动权",即政策的效果并非取决于其他个体的行为,
央行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3,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其他两项政策所无法比拟
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卖出和买进证券的动作可大可小。
4,公开市场业务有一种连续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
万一发生经济形势改变,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
错误以适应经济情形的变化,这相较于其他两种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优越的。
公开市场政策的主要的缺点:
一是对经济金融的环境要求高。公开市场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个高度发达
完善的证券市场,其中完善包括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
二是证券操作的直接影响标的是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还只是起间接的
作用。
公开市场政策的内容
第一,确定买卖证券的品种和数量、制定操作计划。
第二,决定操作方式的长期性或临时性。
第三,选取中介商的标准是资金实力、业务规模和管理能力。
第四,确定交易方式。主要有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两种。
2.利益相关者理论基本内容说明在国企改制过程共同治理机制的原则。
一、“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共同治理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股东至上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
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
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人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
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
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
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但这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权
力的平均化。现实的企业所有权分配结构总是不平均的,这取决于产权主体相互之间的谈判。
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
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督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
代表、银行代表等。
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
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
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
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
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产
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则是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
等地享有监督权,从而实现相互制衡。
二、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一)职工董事制度
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是完善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体制背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在构建董事会时有
职工董事进入。我国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职工董事的资格。职工代表必须反映企业大多数职工的利益。让一线职工和
干部的代表成为职工董事有利于保护广大职工的权益。
第二,关于职工董事的选任。职工董事(包括工会主席)由职代会按多数同意原则民主选
举产生。
第三,关于职工董事的人数。职工董事比例偏低,很难起参与作用,太高也不行,容易
引致通常讲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二)银行董事制度
我国采取了“两业分离”模式,杜绝了银行参与公司决策的途径,但在现有的银企关系
下.如果银行不能积极地干预企业行为,将无法保全债权权益。如何才能让银行合法地进入
董事会、监事会呢?我们认为,通过表决权代理或信托制可以同时实现小股东和银行的权益
保护。
第一,表决权信托制度。这是指股东在一定期限内,以不可撤回的方式,将表决权让与
其所指定的表决权受托人,以谋求表决权统一使用的信托制度。
第二,表决权代表制度。这是指股东委托其代表人行使表决权的制度,代理关系是一次
性的,可撤回的。
三、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第一,对于国有独资公司,《监管条例》中有关监事会的诸规定可视为对《公司法》第
二章第五十二条至五十四条及其他有关条款的解释条款。
第二,规定企业领导人(厂长、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第三,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中职工代表只设2~3人,其中一人可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第四,职工监事的产生机制与职工董事相同。职工监事不能同时任职工董事,反之亦然。
第五,必须有1~2名银行代表作监事,以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银企关
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