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累计参会人数达300余人。
参加本届年会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教授,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耶鲁大学Mark Rosenzweig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经济学院宋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宋利芳教授等。
1 会议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教授主持。刘守英教授首先介绍了会议情况及参会嘉宾,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刘守英教授指出,中国40余年的改革发展造就了中国奇迹,就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探寻中国发展经验的一般规律和经济学逻辑,是经济学人特别是发展经济学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并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作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隆重举办第五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
2 校领导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教授作大会致辞。贺耀敏教授对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及线上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年会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和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基础。举办第五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期待就重要的问题,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
年会设立了五大征文主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制度型开放、实地实验方法与中国发展经验。五大主题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探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与路径。希望经济学院以本届年会为重要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创新性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发展经济学知识体系,使中国发展理论成为国际主流发展经济学理论,努力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打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重要的品牌论坛,进而成为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学术论坛。
3 年度主旨演讲
年度主旨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经济学院宋扬教授主持,世界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Mark Rosenzweig教授做年度主旨演讲。
Mark Rosenzweig教授发表了题为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Long-Run Weather Forecasting for the Rural Poor: Farmer Investments and Worker Migration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评估长期天气预报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好处:动态均衡模型中的农民投资和工人迁移)的年度主旨演讲。他指出,世界上大部分的贫困人口从事农业工作,而农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导致从事农业工作的贫困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向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服务需要高昂的管理费用,而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提供服务的管理成本。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农村经济基本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使用印度的面板数据来评估长期天气预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发现印度气象局预测的整体技能较低,但在技能较高的地方,农民和工人的行为与模型预测一致。最后得到结论:长期天气预报技能的预期改善将对农村人口产生有益影响;对印度农村地区干预措施的任何评价都需要考虑到现有的预报以及实际的天气结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外部有效性。
4 中国发展政策论坛主旨演讲
本次年会的中国发展政策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主持。李勇教授介绍到,政策论坛主旨演讲邀请到了四位专家演讲,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教授。
4.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他提出三个基本判断,第一,新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新发展理念是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新发展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也不会一成不变”。第二,对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升华。新发展理念是随着中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的变化而形成的,面对新征程所发生的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新发展理念当然要与时俱进,而且对于新发展理念理解和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让新发展理念随着发展的目标、环境、机遇、挑战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发展,这是我们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本来之意。第三,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做全新的探索,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个核心要义。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程告诉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塑造,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显然面临着如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战略考量。
对于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不能也不宜于停留于原有的表述,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内容。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基,随着形势变化,会继续与时俱进,还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当前经济恢复进程中,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只有不断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4.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的演讲题目为“中国双循环格局测度及演变特征”。她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针对我们当前的新形势提出的怎么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循环以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过去的传统格局中,循环首先是市场在外,84个制造业中出口依存度大于30%的有37个,占整个增加值的40%;其次是资源在外,石油、天然气特别是石油依存度近年来在不断攀升;最后是技术在外,集成电路的出口依存度也是相当高的。在目前新的挑战情况下,这种传统格局必须做出转变。我们要更多依赖于国内市场,更多依赖国内资源和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多依靠我们自主的科技创新。
从政策启示方面,她认为,第一,应该针对不同省份的特点分类施策。对省内循环占比比较高的省,应该促进与其他省更多的关联,提高省外循环的比重。省际循环要注意向更复杂的产业链、高端的方向去提升。通过对外开放主导国际产业链,各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用力点应该有所区别。第二,重视国内市场的建设。近些年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3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地区竞争与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他指出,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确实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下,对于我国的政企关系、政商关系,整体上呈现出的特征,目前的文献从以下三个视角来解析。第一种观点,是基于资源依赖形成的庇护往来或者非正式关系、特殊主义的互惠,这里强调的是关系的非正式性、特殊性以及不平等性,在某种意义上因为是有权利和资源的依附。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政企关系更多是合作性,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或者地区增长联盟。第三种观点,是在政府监管下政企的合谋或者寻租。
他表示,目前讨论较多的认为官员和企业家之间更多是非正式、特殊主义的,或者带有庇护关系的特征。但是地方政府和来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公开、透明、合理、合法的,是高度正式化、制度化的,而且带有合法性的关系。另外,官员和企业之间有一种不平等的权利,或者资源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带有单方面的依赖或者资源、权利的不平等。但是进一步来看,这种依赖关系是以官员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封闭性,或者是企业对政府、官员的单向依赖性为特征的。但是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包括企业在各个地方投资,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首先官员是流动的,其次企业也可以自由选择他的投资地,双方可以进行选择。从未来的演变来讲,随着新发展理念的逐步贯彻落实,在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政府会更多地走向多目标,不能仅仅追求粗放型的发展,而是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多维的发展。这意味着政绩和业绩的纽带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广泛,可能从经济增长的联盟变成经济发展的联盟。随着我们对政商关系的清晰、政商关系的要求,不管是大规模反腐,国家治理对程序、规则的重视都会让关系走向更加的制度化,也更加的透明。
4.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教授的演讲题目为“防收缩与权利开放秩序建构”。他指出,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要解决不同的问题。现代化实际上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高增长,靠高增长,靠要素投入,靠扩张来实现增长。但进入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以后,增长速度会放缓,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增速下降以后如何防收缩。任何一个社会体制的转型,都要从传统体制转向现代体制,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从传统体制转向现代体制,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的转换。第一个阶段转换是转向精英的权利限制秩序,并不是一步迈向我们认为的完全开放的体制。所以中国特色政商关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未来是不是一定迈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体制,也是需要研究的。
他表示,改革开放以后的表现,主要是经济收缩的表现。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权利开放模式,第一个权力开放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第二个市场开放是在主体开放过程中,让更多主体参与市场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第三个利益开放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过程。我们的权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在现有政治经济权利结构下实现的主体市场和利益的开放,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从精英权利限制秩序转向权利开放秩序。这样既保证了我们整个经济绩效的提高,也保证了整个秩序的开放过程。未来一百年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核心是未来一百年真正建立起现代化强国的开放秩序。第一,从高增长体制转向防收缩体制,体制转变的核心就是转变的策略,转变的策略重点是要防经济收缩。防经济收缩的最大风险在于从一个旧模式转向新模式的转轨方式。第二,目前改革动力的不足导致了体制转型的困境。第三,在基本制度已经定型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水平制度性开放进行完善。
5 平行论坛
第五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平行论坛于11月18日下午举行。分论坛共分为三组,每组设置平行论坛。第一组交流时间为下午13:00-14:30,包括四个平行论坛;第二组汇报时间为下午14:30-16:00,包括四个平行论坛;第三组汇报时间为16:00-17:30,包括三个平行论坛。
5.1 发展宏观
平行论坛一主题是发展宏观,共有四篇论文进行分享汇报,由中国人民大学乔雪教授主持。第一位分享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谭涵予,报告主题是《中国货币政策的跨周期调节特征及其效果研究》。第二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紫洋,报告主题是《多部门视角下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收入分布的影响》。第三篇文章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周怡洁的《我国GDP预测研究——基于混频数据的变量选择方法》。最后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吴文的《基于全局博弈框架的隐性刚兑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探究》。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信用利差分析、违约概率与市场反应、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预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5.2 发展微观(一)
平行论坛二主题是发展微观,共有两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由中国人民大学孙文凯教授主持。会议报告的第一篇文章为山西师范大学王瑞瑜的《机器人应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与机制研究》,第二篇文章为北京大学吴双的《流动人口冲击与企业产品质量》。与会师生对两篇研究文章进行了热烈讨论。王瑞瑜对于吴双研究的变量提出问题,产品质量的变量是否需要考虑由于质量太好导致耗损低和销量下降的问题,报告人吴双对此作出回答和进一步解释。
5.3 制度与发展(一)
平行论坛三主题是制度与发展,共有三篇文章进行了分享汇报,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张珂玮老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隋小宁,报告文章的题目是《收入差距对自杀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158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第二位分享人是来自厦门大学的郑酌基,报告文章的题目是《行政体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与数字创新驱动——来自“放管服”改革的证据》。第三位宣讲人是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刘金科,报告文章的题目是《低碳规制与税收遵从:兼谈制造业绿色转型——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与会师生对文章深入交流和讨论,郑酌基认为刘金科的文章的设计完善、实证规范、工作量较大,丰富了低碳规制影响微观企业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低碳政策增加高碳企业经营压力,进而影响税收遵从度的作用渠道,但在稳健性检验中,建议增加考虑税收政策的影响。
5.4 农村发展
平行论坛四主题是农村发展,共有三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羽珊副教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清华大学的钟建乐,报告文章的题目是《“厕所革命”对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第二位报告人是武汉大学的张震霖,报告文章的题目是《财政支农补贴、土地细碎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分析》。第三位报告人是西南财经大学的甘鸿武,报告文章的题目是《气候变化冲击下的农村家庭多维致贫返贫风险—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在讨论交流环节,甘鸿武指出第一篇分享文章对于健康的测度可以更加多样,对于潜在的机制应进行深入讨论。此外,文章也需要对多期DID估计可能存在的偏误问题进行排除。
5.5 开放与发展
平行论坛五主题是开放与发展,共有四篇论文进行了分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唐跃桓老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宏,报告文章题目是《全球疫情冲击的生产网络传导效应与中国供应链韧性》。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程正涛,报告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订及其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第三位报告人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姚志娟,报告文章的题目是《供应商密切度、地区法律环境与企业违规》。第四位报告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唐跃桓,报告文章的题目是《“淘宝村”何以兴起?基于全国乡镇层面证据的再考察》。第四篇报告文章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5.6 发展微观(二)
平行论坛六的主题是发展微观,共有三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平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孙文凯教授主持。会议报告的第一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江成涛的《信贷市场跨区域整合与地区创业活力激发——来自城商行合并重组和地区新企业进入的证据》。第二篇文章为浙江大学支晓旭的《真假美猴王:信息不对称和寻租视角下的“劣币驱逐良币”——农民合作社补贴政策效果评估》。第三篇文章是吉林大学徐英东的《教育代际流动的家庭溢出效应》。参会人员热烈讨论,各点评人对文章进行了探讨,肯定研究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质疑与建议。
5.7 制度与发展(二)
平行论坛七主题是制度与发展,共有四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平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珂玮老师主持。会议的第一位报告人是苏黎世大学的黄斌,他报告文章的主题是《Place-based Policies, Vertical Competi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第二篇文章是中国人民大学赵宇恒的《The Long-term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School Consolid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会议报告的第三篇作者是北京大学的常书杰,他报告文章的题目是《Organizations mobilize people: Social Organizations, Political Resistance, and Long-term Political Distrust》。第四篇文章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研究院潘颖豪的《The Power of Disease Control: Evidence from Campaigns Against Measles, Malaria, and Meningitis in China》。在交流环节,针对第四篇文章,点评人首先肯定文章无论在动机还是实证上都做得详尽扎实,并提出建议,能否把文章结果同之前的文献研究进行对比。主讲者对听众的问题作出一一回应。
5.8 发展实验
平行论坛八主题是发展实验,共有四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平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干天琪老师主持。会议的第一位报告人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郭俊聪,文章的主题是《Peer effects in gift spending》。会议报告的第二篇文章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张旭的《Nudge for sanitation: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a》。会议报告的第三篇文章是中国人民大学张海燕的《云帮扶赋能乡村教育——来自随机实地试验的证据》。会议报告的第四篇文章是北京师范大学安露露的《创业归来再启程:创业经历如何影响再就业前景?》。参会人员就文章的研究角度、内容丰富度、内生性、稳健性检验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5.9 发展政治经济学
平行论坛九主题是发展政治经济学,共有三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平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直老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华侨大学的安博文,他报告文章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与重大成就》。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菅泽华,他报告文章的主题是《数字普惠金融能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第三位宣讲人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徐慧华,她报告文章的主题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国内有序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主持人李直老师对第三篇文章指出,文章的数据可视化做得很好,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条线索、一个主轴,把各种层面综合起来统一分析,则会让文章更加充实。
5.10 劳动力市场
平行论坛十主题是劳动力市场,共有四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平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杨成老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的解恩泽,他报告文章的题目是《制造业企业劳资收入改善了么?来自劳动力市场竞争性角度的分析》。第二位报告人是复旦大学的李夏伟,她报告文章的题目是《高、低人力资本劳动力非对称流动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三位报告人是暨南大学的梁文泉,他报告文章的题目是《户籍改革、技能培训与流动人口市民化》。第四位报告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宋扬,她报告文章的题目是《人力资本错配的额外惩罚:人力资本错配对婚育行为的影响》。北京大学的解恩泽与李夏伟做了充分交流,认为李夏伟的研究中,人口流动和高技能偏向的人口流动政策与户籍管理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且文章内容非常充实。同时,解恩泽也分别针对文章的前言、摘要、特征事实、模型和实证分析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5.11 高质量发展
平行论坛十一主题是高质量发展,共有三篇论文进行了分享汇报,平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石曜丞同学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天津大学的李扬帆,他报告文章的题目是《Informatization Incentives and Firms’ Pollution Emission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第二篇文章是中国人民大学李秋芸的《Do the Formation of E-Commerce Platform Increase the Income of Local Farmers?》。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曹佳,他的报告题目是《The Pro-Poor Consumption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与会师生对此报告进行了深度探讨。李秋芸对曹佳的论文进行了充分点评,认为这篇文章的选题很有意义,对贸易自由化与民生福祉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当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本届年会得到了《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China &World Economy》《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等重要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
本届年会聚集了多位资深专家学者,也吸引了一批年轻学者投稿交流,会议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了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