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院校新闻
两会聚焦丨刘元春副校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6%经济增速目标体现底线思维,就业为重中之重

今年疫情形势趋缓,全球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怎么定,如何体现“不急转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明确。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3月5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刘元春表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在6%以上,体现底线思维。中国经济的稳定、常态运转,必须保证6%以上的增长。

刘元春认为,今年财政政策不仅保证连续性,还体现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在减税降费方面,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出具体规模,但“相信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依然不会太小”。

刘元春还表示,保就业依然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民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需重点关注大学生等重点就业群体。

谈经济增速目标:6%目标值体现底线思维去年因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对此刘元春认为,如今疫情防控基本取得胜利,整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这两个因素决定我国应对宏观经济进行相对常态化调控。有了经济增长目标,各项政策才能更好地统筹安排,也能更有效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虽然今年较去年的确定性更强,经济基础状态更好,但今年依然是特殊年份。”刘元春称,GDP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基本匹配,也与企业利润增速和国家财政收入挂钩。6%的目标体现的是底线思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稳定、常态运转,必须保证6%以上的增长。刘元春团队曾测算,受去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今年GDP实际增速预计可达到8.1%。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解读称,6%的目标值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确定今年的目标的同时,也要统筹明后年的目标,最好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保持长期平稳运行。

谈财政政策:体现连续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赤字率继续“破3”,拟按3.2%左右安排,较去年“3.6%以上”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且纳入直达机制的中央财政资金规模达2.8万亿元,较去年的2万亿元明显增加;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与去年的3.75万亿元大致相当。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复苏阶段,要想回归常态化,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的财政政策基本延续了去年的战略定位,但具体安排也有很大差别。具体而言,一是由于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抗疫特别国债不再需要发行。二是财政政策不仅要保证连续性,也要保证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即财政支出水平要不仅要与经济运转需求匹配,也要与未来的债务风险管控匹配,因此今年赤字率做出了明显收缩。三是针对地方政府财政运转困难问题,今年纳入直达机制的中央财政资金规模从去年的2万亿元扩展到2.8万亿元。刘元春表示,今年财政政策在连续性、可控性、重点突出方面做了很多文章,保障政府债务率维持在60%的国际警戒线以下,这在全世界大国政府里是最好的,不仅能保证年内经济较好运转,也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坚强的财政支持。“我们要避免欧美国家在极度困难下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等超常规的操作。”刘元春认为,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体现了常规政策下的积极定位。

谈减税政策:相信今年减税降费规模依然不会太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执行减税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但未明确具体的减税规模。对此刘元春认为,目前减税、降成本并未完全集中在财政政策,而是系统性工程,特别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得到很多体现。我国将延续降低企业负担、增加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定位。同时刘元春也表示,我国过去一年多的很多宏观政策具有超常规的特点。“大规模的集中减税降费,是不是在额度上越大越好?”刘元春称,从经济学原理来讲,税收有一个拉弗曲线,而减税同样有一个拉弗曲线,减税必须要平衡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国民经济循环。“我们必须要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目前的减税政策。”刘元春表示,相信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依然不会太小。

谈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明显收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还提到,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这释放了哪些信号?刘元春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体现了与去年相承的连续性,但“稳健”的内涵与去年有所差别。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刘元春团队测算,今年名义经济增速可达11%左右。这意味着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可达12%-13%,社融增速依然会保持12%左右,与去年水平基本持平。“而不是像很多人讲的,货币政策会在稳健中出现明显收缩。”“货币的总量不用担忧,但结构性调整需要重点关注。”在刘元春看来,今年货币政策将根据“十四五”规划开局、科技创新、“两新一重”项目、新发展格局战略等领域重点部署,还会重点支持小微企业。

谈物价:不用太担忧物价上涨今年1月15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一度引起社会热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在3%左右,低于去年3.5%左右的目标值。在全球央行普遍“放水”的背景下,如何看待通胀预期?物价将有哪些变化?刘元春认为,一次经济大萧条、一次健康社会大危机,必定会给供给带来一系列冲击。在经济社会回归常态后,物价往往会上涨,这是历史上经常表明的规律。“目前来看,大家不用很担忧。”刘元春表示,中国的供给能力强大,从供给侧来看,很多行业供给弹性极大,价格涨一涨,将带动大量的供给,这在制造业领域体现得特别明显。在刘元春看来,目前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一些短板领域,例如大宗商品和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但还有很多行业,由于产能过剩,价格还会持续相对低迷。今年1月,我国CPI同比下降0.3%。刘元春认为,从1月份的CPI数据看,更应担忧的是总体物价过低。“如果CPI增速在1%以下,那么经济形势是不乐观的。”他称,CPI增速维持在3%-4%是一个比较好的区间。刘元春还表示,从另一角度看,过去信贷增速较快往往引来报复性通货膨胀的担忧。但学界最前沿的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物价等日常生活的平衡关系很少被货币冲击所影响,但金融资产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敏感度更强。“我们要对货币运行规律有新认识,不能再按照传统观念判断。”他认为,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例如去年美国一般商品的价格变化不大,但房价、股价、比特币价等投资品价格飙升。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防范金融风险,而打击房地产泡沫又是其中的重点,今年房地产市场依然会持续紧缩态势。

谈就业:依然是宏观经济的重中之重就业是民生之本,位于“六稳”“六保”之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相较于去年分别为900万人以上和6%左右的目标更加积极。刘元春团队测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来约200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刘元春表示,今年6%的GDP目标,理论上城镇就业可新增1200万人,但目标定在1100万人以上,说明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压力依然很大。刘元春介绍,就业压力一是来源于去年的一系列延迟就业政策,将就业压力转移到今年。二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也对就业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目前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快速发展,就业吸纳能力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三是今年就业供给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最明显的是大学生就业预计将首次突破900万人,相较于去年的800多万人大幅增加,要真正消化掉这部分就业人群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因此,今年保就业依然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民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刘元春称。

加老师微信,一对一咨询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956室电话:010-62513771/62515745     17301090501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