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热点问题,为了从经典著作和国内外历史事件中探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创办了经济体制改革论坛之读书会。经济体制改革论坛之读书会与经济改革论坛相辅相成,旨在为对经济体制改革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一个深入学习和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经典著作的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探究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读书会计划每学期举办四到六次,每次集中学习一本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经典著作,并就其中内容进行深入交流讨论。2014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了6期读书会。
为了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典理论,客观地思考中国经济的改革道路,陈彦斌教授对参加读书会的同学们提出了在读书时应该把握的四条原则。第一,要全面了解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唯有此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渊源。第二,重点把握著作的框架体系和逻辑主线,逻辑主线是每一本著作的灵魂,只有把握住了灵魂,才能活学活用。第三,不仅要读著作本身,还要读其他学者对著作的批判,而不能盲目地推崇一家之言,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全面地理解和思考。第四,不仅要读著作本身,还要读其他学者在该著作基础之上的扩展研究,以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相关问题。
本学期读书会集中学习和研究了三本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经典著作。邓敏婕主讲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2期)是诺斯关于制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认为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连结在了一起,只有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才能更好地思考经济将如何改革。余晨阳主讲的著作《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第3期)结合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事实,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再思考。本书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模型,该模型不仅为洞察市场经济运行拓宽了理论视角,而且为在转型经济中的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提供了有启发性的思路。郭俊杰主讲的著作《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第5期)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变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揭示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
在领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的同时,读书会还探讨了阐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事件及其得失的三本经典著作。刘哲希主讲的著作《传统十论》(第1期)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进行了研究。本书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孙绶志主讲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4期)是钱穆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种种政治制度做出的概观与比照。本书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李佳霖主讲的著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第6期)对中国历史上十多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了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读书会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阅读经典著作、探讨著作内容和思想的平台。在读书会上,大家集思广益,既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著作的理解,又在思想的交锋中理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本学期经济体制改革论坛之读书会的成功举办表明,读书会对于同学们深入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理解中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并以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思考中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编辑:王宝奎,陆美贺;核稿: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