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改革是当前与未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则是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在6月7日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经济体制改革论坛上表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改革重点和牵引,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词是“市场”。
生产要素简称要素,是指用于生产产品(包括服务)的资本、劳动、土地和资源等投入品。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产品市场(也称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源市场等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改革为什么滞后、现在为什么需要进行要素市场改革以及如何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这是要素市场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
陈彦斌认为,有三个方面是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应该注意的:一是要素市场改革不是简单地放松价格管制,而是要构建完善的竞争性要素市场体系;二是,各个要素市场的情况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改革和有序推进,不可混为一谈和急于求成;三是,要素市场改革的改革红利要在长期中才能得到体现,要通过顶层设计将要素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时推进,以此来最大程度地降低改革负红利。
“只有深化对于要素市场改革的认识,才能在长期改革红利得到充分体现之前保持对于短期内改革负红利的忍受力与政策定力,也就才能真正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和将改革落到实处。”陈彦斌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丁守海指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两个层面的分割性,即城乡二元分割和城市内部两级市场的分割。在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下,劳动力市场变革且走且退,在逐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同时,又逐步强化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将难解决的问题遗留到今天。
“未来劳动力市场变革的主战场将转向城市市场内部,打破优先部门与次级部门之间的歧视与落差将成为重点。”丁守海说。
与劳动力密切相关的城镇化也是这次论坛的讨论重点。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宋扬表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在同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而不受户籍属性的限制。
宋扬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以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激励;第二,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共担机制,减轻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财政压力;第三,通过区域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让中小城市分担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压力;第四,逐步放开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与逐步增加对非本地户口人群的公共服务应该同时进行,两手都要硬。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李三希则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分析了资金要素的改革问题,“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而渐进改革有利于央行在不同阶段及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央行逐渐转变自身在资本市场的角色,从而减小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豫媚也认为,由竞争性的市场决定资金价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长期以来以从量定价的资源税是导致资源品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资源税配套改革是破解资源品价格扭曲的关键。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夏晓华认为,“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资源税统筹配套改革逐步推进资源品市场定价机制,用间接的税收手段取代行政直接干预,从而使市场在资源品定价中起决定性作用。”
此外,土地资源改革也是要素市场改革的重要一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陈小亮发表了题为《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报告。陈小亮建议,“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确保土地使用权真正落实到位,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执行力度,又要约束地方政府权力、严格规范征地行为,还要成立农民组织以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