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两波“钱荒”不断引发市场焦虑。同时也有人直言,并不存在“钱荒”,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流通渠道,究其直接原因,是由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模式缺陷而起。
银行同业业务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2013年“钱荒”的引爆点出现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次贷危机以后,2009年中国“四万亿”和“保八”的经济强刺激计划使银行业信贷资产规模暴增。在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突破存贷比限制、节约风险资本和拨备成本,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和同业票据转贴现外,开始了绕过法规和监管进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等多项探索,创新出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入返售等多种产品。银行同业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
同业代付是指委托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以自身的名义委托他行提供融资,他行在规定的对外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他行代付款项本息。
同业买入返售其本质与回购协议中的逆回购相似,即协议约定先买入,到期再按固定价格返售,逆回购即资金的融出。买入返售会计科目一般放在应收款项类投资或可供出售类资产科目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包括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应收租赁款和信受益权等,期限一般以一年期为主,两年以下。
信托受益权在买入返售业务占银行表外业务比重较大。刚开始银行由于资金紧张,为了留住贷款户,便通过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借助其他银行完成自己客户的融资需求。后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发现,这比直接放贷有优势:一是表外资产;二是同业拆借利率低,可以低价拆借同业资金实现放贷,可以赚得更多。同时,对信托而言,这一业务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赚钱非常快,而且对家是银行基本没什么风险。这种多赢的结果使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规模越做越大。
这样,银行同业市场由原来的相互调剂短期资金的功能演化为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之一,单纯的短期周转性市场转化为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多个市场,短款、救急的市场创新为期限越来越长,出现了很多两年甚至三年期限的同业融资业务,大大超出了同业业务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在同业市场,借短期资金做长期贷款使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再加之季节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资金的紧张也就无法避免。
银行同业业务创新收益和风险并存
2010年以来,大中小型各类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膨胀,不少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3,同业业务的利润已经占到全部利润的半壁江山,成为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由2006年末的87.5%下降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82%,与此同时同业负债比重由6.6%上升到13.4%。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急剧攀升,互借渠道、资金搬家、赚取利差成了很多金融机构的核心商业模式,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相互合作、互借通道,融资渠道加长,非标融资利息过高,增加了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各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关联性大幅度提高。银行同业业务快速扩张使负债的稳定性下降,尤其是一些中小机构过度依赖同业资产进行规模扩张,实际投资管理能力与其风险控制水平的不相称,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业务大量开展类贷款融资或虚增存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