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教材中,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当货币流动速度保持恒定的时候,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新增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就会出现物价上涨。按照货币主义最著名的学者弗里德曼的话来说,通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因此,要想保持物价稳定,最好的办法是货币发行量和新增可交易的商品量相等。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冲击,带来了全球货币量的急剧增长。这些新增的货币央行很难回收,全球央行出现了“放水容易收水难”的趋势。比如,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从2007年底的1万多亿美元涨到了大约4.5万亿美元。从2013年年底美联储开始了收紧政策,也只缩小了大约0.45万亿美元。从2019年年底至今,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又扩张了大约3万亿美元。欧洲央行此轮扩表也超过2.1万亿欧元。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几乎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比如,今年以来,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的总资产也分别出现大规模的增长。
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深度下滑,按照一些著名国际机构的预测,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在4.5%左右。在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超额发放的货币并没有带来通胀,次贷危机以来全球基本进入低利率、低增长和低通胀的“三低”时期。但如果我们看到资产化的一面,我们就发现全球金融资产出现了急剧的增长。目前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达到95万亿美元,仅美国股市就达到50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资产市场的价格都出现了巨大幅度的扩张。可见,全球的资产化吸纳了足够多的货币是减缓通胀压力的利器之一。
全球化也是减缓通胀压力的另一个利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成本套利,寻求最低生产成本。跨国公司在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贸关系的不平衡,但其成本套利模式降低了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
不管是资产化还是全球化,都会带来了全球财富累积的不平等。在收入分配体制尚不能较好解决这种不公平时,全球消费的增速会远低于资产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财富累积的增速,因为富裕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远低于一般群体,财富的不平等抑制了经济中的消费需求。
美国大选后,如果拜登当选,特朗普采取的过激性逆全球化行为可能会得到一定的修正。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全球分工和协作的好处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的认可。11月15日,占世界人口、GDP总量和贸易总量均在30%左右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签署,尽管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会进一步下降,整个区域内交易成本的减少有利于扩张市场,并进一步的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
全球通胀水平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基本面是受经济总需求的影响,但资产化和全球化是减缓通胀预期压力的利器。资产化是吸纳货币最重要的蓄水池。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会迎来新一轮大规模的资产化时期,全球资本市场规模会出现较快的扩张。同时,逆全球化行为或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跨国公司的成本套利行为还会延续和扩张。在疫情还在持续,经济基本面尚未恢复的背景下,资产化的加速和逆全球化行为的校正,减缓了物价上涨压力,全球通胀预期可能会比想象的来得要慢一些。排除极端因素,在通胀预期不足的条件下,美国新一轮的刺激和极低的利率将提升资产估值,在市场预计标普500指数成分股派息和去年接近的水平下,美股应该还会涨。
(文章来源于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