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热点
【北京日报】周业安:以“正向符号”矫正消费认知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经济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创意、文化、艺术等相关的产业正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即便是传统的制造业也越来越具有文化内涵。这些新经济模式被称为“符号经济”。

符号经济的首创者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物品和服务的消费,更重要的是一种符号的消费。这种理论其实是说,人们消费的不是物品,而是附着在物品上的某种符号。比如曾经流行的鱼翅,有人宣称鱼翅富含胶原蛋白,有营养且很稀缺,所以,有些人趋之若鹜。但问题在于,鱼翅这种食品的生产本身就违背了伦理道德,受到广泛的抵制;更何况鱼翅根本不具备所宣称的功效。既然人们已知道鱼翅根本没有多大的食用价值,可能还不如一条普通的鲫鱼,为何还有一些人热衷消费?可能的原因就是鱼翅成了一种符号消费品,因为其价格昂贵,消费行为就成为财富的象征。这些人爱好鱼翅,无非是一种炫富方式而已。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着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基本需求可以体现为纯个体属性,而高阶需求则是社会化的。为了满足社会化的高阶需求,人类消费过程中实现了物品和劳务的符号化,从而从物品和劳务的消费进化为符号消费,由此产生了更丰富的符号经济。因此,符号经济是为了满足人类高阶需求而自发形成的经济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恰恰是人类自身进步的标志。

现代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已经可以给符号经济构建更自洽的理论。按照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的思想,个体的消费决策不仅取决于消费的内容,更取决于消费的框架,也就是说,个体的消费决策具有框架效应。这个框架就是物品和劳务的描述,比如外观设计、广告营销、参数设定等。同样一台空调,如果仅仅是实物的呈现,并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假定空调厂商给这台空调贴上绿色认证标签,那么这台空调就被赋予了文化含义。购买这台空调不仅是为了调节室内温度,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消费者的环保消费理念。绿色认证就是一种符号,它引导消费者寻求某种社会属性的认同,从而让消费者有了归属感,甚至有了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的满足。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各种奇葩需求也开始出现,看似造就了经济的五彩缤纷,实则扭曲了资源配置,浪费社会生产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健品的消费。保健品单从使用功能看,的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一旦保健品被“符号化”,情况就发生了质的转变。通过广告和各种促销机制,普通的物品被神化成具有独特康复功效的神奇药品,事实上迄今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物品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把符号化和人类认知能力关联起来是符号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符号化的背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偏见作支撑,这种认知偏见就体现为决策和判断中出现的框架效应。既然如此,如果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引导符号化,实际上可以改进人类社会的福利水平。笔者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正向符号化”的过程。正向符号化是反异化的,是对消费者认知偏见的矫正。如一些重工业地区严重依赖当地的矿产资源,随着资源逐步耗竭,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就会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符号化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把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园区的厂房、设备以及企业文化等完整保留下来,重新设计改造,构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业文明旅游胜地,就创造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新商业模式,即便在当地矿产资源完全耗竭的情况下,其产业转型后仍然保持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种符号化就是正向符号化。这种正向符号化矫正了人们对资源耗竭地区的偏见认知,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正外部性。

作为新经济的符号经济应该以正向符号化为核心理念,让符号经济增进社会福祉。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是其他相关产业的转型和创新,都应该秉承正向符号化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符号化正确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愿景。

(文章来源于北京日报


相关课程推荐: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金融投资与金融市场分析方向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与投融资方向研修班招生简章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方向研修班招生简章



加老师微信,一对一咨询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956室电话:010-62513771/62515745     17301090501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