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热点
【澎湃新闻】周业安:年夜饭的四十年变迁

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

无论家人身处天南海北,只要力所能及,都会尽可能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到家里团聚。

而年夜饭就是团聚的平台。但从吃的角度,似乎几千年也没啥特别大的变化,一年当中最好吃的、最好喝的,都留在了大年三十晚上,等着和家人一起分享。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品种丰富,具体内容得看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即便物质再匮乏,一个家庭也得想方设法置办点硬菜,这样才显得年夜饭的突出地位。

单从自身的经历来说,农村过去的年夜饭挺热闹的。改革开放之初,那会家里没什么钱,年夜饭的标配有红烧肉、红烧鱼、肉丸等,有时候会有红烧鸡块。猪肉是自家养的猪,通常家里会留一头过年前杀,留下一部分肉腌制起来,剩下的卖掉,换点零花钱用来还账以及过年备用。鱼是生产队统一在鱼塘捕捞分的十几条,同样也是腌制起来,后来承包制后,就从市场上买条新鲜的。鸡也是自家养的,一般都不舍得杀,留着生鸡蛋。过年是个特定日子,很多人家也会准备一只鸡,通常的做法就是红烧鸡块,或者炖一大锅鸡汤。这些就是桌子上的硬菜了。农村年夜饭的这种标配,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怎么变化。到后来生活条件变好了,物质变得丰富,家里才会尝试购买一些牛羊肉之类的食材。

有些媒体试图从年夜饭的变迁来观察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其实如果仅仅从年夜饭的食材和菜品来看,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角度并不恰当。真正适合观察的角度在食物之外,一个是喝的东西,一个是吃饭的形式。

就我们那个小山村来说,改革开放之初,年夜饭上家家户户大多喝散装酒,或者请人来家里酿制的米酒,因为没钱,就喝这些便宜的酒。后来慢慢生活变好点了,年夜饭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瓶装品牌白酒,当然主要是当地品牌。

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开始挣钱养家,生活条件更好了,见的世面也多,桌上开始出现了啤酒、葡萄酒、香槟酒等不同形式的酒水饮料。等到进入2000年,物流变得发达,老百姓收入也上涨了不少,年夜饭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中档品牌白酒,红酒也开始流行起来。

最近十年,变化更大,电商的发达物流已经完全铺盖小山村,购物只要上网即可,网络上各种新奇的食物和饮料开始进入年夜饭的餐桌。这个时候,酒水方面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档次明显提升,不少家庭开始购买中高档品牌白酒;二是品牌开始不分地域,只要是流行的、名气大的,都可能出现在餐桌上。

除了酒水方面的实质性变化,就餐的形式也在悄悄质变。过去的农村吃年夜饭,通常是一个家族的概念。一大家子人大年三十晚上聚餐,才叫团圆。在哪家聚餐?这个事情很有讲究。一般一个家族中,即便兄弟姐妹们分家了,只要某个家里有个最高辈份的长辈,那么年夜饭有时就会来这家过,兄弟姐妹们各自带食材和酒水,有点类似AA制。当然,也有某家邀请其他兄弟姐妹家一起来过的,这就带有请客性质。通常,家境好点的或者长子家庭做东的时候多。

这种大家族的聚会,得建立在兄弟姐妹们没有严重矛盾的前提下。假如某两个兄弟姐妹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也不会相互来往。或者也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两家邻居关系好,没有亲戚关系,也会相互约着一起过年。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各家过各家的,等年夜饭吃完,其他兄弟姐妹就经常会来长辈家坐坐,嗑嗑瓜子,聊聊天。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强,农村家庭很多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有时候就赶不回来,或者因为没挣到多少钱,捉襟见肘,不想回来。这个时候,年夜饭就不像以前那样完整了。不过,家人还是尽可能赶回来团聚,尽量不落下。

进入2000年,情形又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的普及促使年轻人口逐步定居城镇,去城里过年就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农村的年三十就不如以前那么热闹了,一些老人懒得走动,随便留在家吃点,一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慢慢消失。城里的孩子白天过来,早早地吃完年夜饭,就匆匆回到城里。年夜饭原先的意义在逐步弱化,这个时候,形式开始大于内容。

最近十来年,城镇化越来越普及,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定居城里了,到了年关,其实留在村子里的没几个人。而原先的左邻右舍在年夜饭这个问题上也不再固守传统,而是当作一个普通的聚餐来对待。有兴趣了就在家做了吃,没兴致了就去饭馆吃。

人口的流动和城镇化的加速促使年夜饭加速形式化,甚至可以说,年夜饭越来越具有符号化的特征。我所在的小山村是大多数中国乡村的缩影。

一方面,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年夜饭失去了旧有的功能,过去穷,年夜饭相当于一次全面的伙食大改善,内容远大于形式。而随着生活条件变好,过去年夜饭的内容在平时的一日三餐中随时可以实现,年夜饭的内容自然就被淡化了。所谓过年没有年味,恰恰是生活富裕的体现。

另一方面,收入提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工作时间长,休息的时间就短。年夜饭在一年中所占的分量开始下降。过去工作强度不大,一到冬季,小山村的人都是休闲状态,天天盼着过年。现在能工作的都在努力打拼,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过年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休假而已。这也是导致年味少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为了提高聚餐效率,干脆下馆子,这种聚餐实际上和平时的聚餐没什么区别。如果说有本质区别的话,就是年夜饭这种特定形式。年夜饭作为团聚的符号,是大家聚在一起的理由。可以邀请比较亲密的亲朋好友一起在餐馆吃年夜饭,小家的团员最终演化为亲朋好友的感情聚集,这是团员的外溢,从小家溢出到大家,从大家溢出到社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年夜饭其实不是年味少了,而是市场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人情味的表征形式发生了质变,人们走出乡土社会的狭小圈子,融入更大范围的社会网络。新的年夜饭形式就是这种社会化扩展的结果。年夜饭的形式无论怎么变化,依旧代表了那抹不去的乡土社会的特有情怀。

无论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是工作强度的提高,本质上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对村民来说,有挣钱的机会比什么都强。过去穷怕了,现在有改善境况的机会,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实现,都特别珍惜。理解了这种心态,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变迁。否则,都是无病呻吟。年味少了,并不等于亲情弱化,邻里淡漠,恰恰相反,乡土社会的特有情怀以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年夜饭形式的变迁就是这种不同展示框架的体现。从年夜饭中寻找中国社会的变化,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懂。

(本文来源于澎湃新闻

相关课程推荐: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金融投资与金融市场分析方向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与投融资方向研修班招生简章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方向研修班招生简章

 

加老师微信,一对一咨询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956室电话:010-62513771/62515745     17301090501在线咨询